close
執拗的低音:王汎森能否扶正? | 即時新聞 | 20160418 | 蘋果日報

作者:趙忠敏(部落格作家)最近國內在選舉中研院院長,王汎森的名字老是被提出來攪和:如果我是馬英九,可能會圈選他;如果我是蔡英文,可能會放棄他。馬英九所以可能圈選他,是因為他是研究中國文化思想史的學者,個性謙和,氣度寬宏,意識形態是大中國主義的,彬彬君子,溫文爾雅,這對食古不化的馬英九而言,不失為是個有吸引力的人。至於蔡英文會不會圈選他,我不太清楚,無從判斷起。論意識形態,應該不會選他才對,他雖是留美的學人,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固執,不會輕易變質。我認為中研院院長一職,就算要回到蔡元培、胡適之的文史哲傳統,不管論學術成就或行政歷練,王汎森都嫌早了點,有機會應該先去當一任大學校長,再回去中研院裡面當祭酒還不遲,會比較有說服力些。別忘了,他2010年才剛接中研院副院長,跳太快也不好,若是哪一天被鬥倒,餘生不知如何度過?在台灣,研究中國史的人那麼多,能夠爬到像王汎森這樣地位的人畢竟少之又少,特別是在台灣意識高漲的今天,大概只有在史語所那樣的天龍國度裡面,才有可能辦得到。身為台灣人,王汎森的文化認同是中國的,而且是古代的,特別是明清的,他的學術語言很少觸及到現實政治,跟他長期所追隨的余英時不太一樣,兩者有著很大的區隔。余英時的中國思想史研究,比較像是通史似的,中外互比式的,從資料中逐漸歸納形成理論通則似的,就算研究單一歷史現象,也常能點出劃時代性的觀點。王汎森則並非如此,其研究重點偏重在明清以及民國時代,很少借用外國理論談中國史,而且喜歡就史論史,基本上是嘗試銜接史事與史事間的正常管道,對於歷史中的暗流淺嘗即止,比較像是點的突破,最多是打通巷道,無法形成內建的通則,而且也盡量避免借古諷今。這兩個師生講得直白一點,我認為就學術論學術,王汎森成就遠不如余英時,但學術行政應該算是他的長項,這跟個性有關。王汎森的內涵是:聰明的、博雅的、務實的、入世的、承襲的、開放的,但不是銳利的、原創的、叛逆的那一類型,他的老師余英時則在批判性方面勝出許多。後者也因此無端扯上了民主與專制那類議題,被中國列入黑名單,若是王汎森,不管民主與專制的社會,他應該都能生存,民主與否對他而言並不是那麼嚴重。為何我認為王汎森不管在民主或專制的社會裡,都能生存?有人告訴我,他高中及大學時代,常參加一些類似國民黨及救國團舉辦的徵文比賽,還常常得獎,據告訴我的人講,純粹是為了賺取生活費。雖說是賺生活費,但若是意識形態有所堅持的人,是絕對寫不出那類文章的,他對於《國父全集》以及蔣介石、蔣經國的國慶元旦文告,其實是蠻熟的,而且是並不排斥的。像他這種兼容並蓄的個性,不輕易得罪人的修養,應該就是他能夠在文人相輕的中研院熬出頭的重要原因之所在,符合政治學所講的,朋友多,敵人少的原則。更為重要的是,這個人的個性和外表,常能給人一種可靠且注重實際的感覺,就像是一座屹立不搖的大山,常會讓人對之產生信賴感,這應該也是他在事業上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基本上他是個鄉下人,從無到有,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去構築並實現內心的奇想,所以早期的他,對於可讓他務實的本性製造出具體成果的領域,展現出無比的興趣。從他的發展潛力來看,最後他的研究也有可能會朝向真正原創的抽象或理論層面發展。不過他必須先擺脫對於看起來深奧難解或含糊曖昧的人的厭惡,只有了解人性的陰暗面,才能真正了解人類的歷史,光在:曾靜、邵懿辰、劉師培、傅斯年、陳寅恪、方東樹、王國維、汪悔翁、廖平、蒙文通、程廷祚、程雲莊、章太炎...那些文人身上打轉是沒有用的,兜來兜去還是那些東西。王汎森出身雲林北港教育世家,少年老成,愛慕中華文化,自幼即苦練毛筆字,喜歡閱讀中國古代典籍,長期手模心追,案牘勞形,致廢寢忘食,年紀輕輕就有點彎腰駝背。可能是課外讀物看得太多的關係,功課有點受到影響,高中讀的是建中補校,大學原來讀輔大教心系,後來插班台大歷史系。這段經歷維基百科是看不到的,我也是聽來的,寫出來供大家參考。《即時論壇》徵稿你對新聞是否不吐不快,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》新闢《即時論壇》,歡迎讀者投稿,對新聞時事表達意見。來稿請寄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,文長以500到1000字為度,一經錄用,將發布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,唯不付稿酬。請勿一稿兩投,本報有刪改權,當天未見報,請另行處理,不另退件或通知。

新聞出處--ob顏選-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forum/20160418/841361/執拗的低音:王汎森能否扶正?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ob顏選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u5ar175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